晋朝大才子王献之,为何宁肯自残双腿也不愿迎娶公主? 做驸马爷吃香喝辣的,似乎挺好,但世上的事没办法一言定死,也终有人乐有人忧。王献之这件事,说来说去,都脱不开情和势,他为什么不愿娶公主?咱们简单回顾一番,说几句。 王献之的高才,咱们就不多说了。新安公主司马道福曾是桓济的妻子,桓济被流放,新安公主即要求离婚,解脱后,她和晋孝武帝商量,要让王献之当他的驸马。可是,当时王献之已经有了妻子,且有过一个女儿,她怎么才能到手?为此,公主费了好一番脑子,什么选婿,什么逼退郗家,什么下诏赐婚,怎么高压有效就用什么。王献之与郗道茂离了后,他用艾草烧伤双脚,自称行动不便,是个跛的:这态度很明确了,没听说过驸马爷仪容不合的,可是,新安公主不在乎——当然,新安公主成了王献之的妻子,后来还生了一个女儿,王神爱,嫁给晋安帝当了皇后。 (这桩亲事,其实有不同声音,有人认为王献之是因为郗家没落,抛开了这门亲,也有人认为是高风亮节抗诏抵制,不管怎么说吧,最后终于成了是事实。郗家也与王家决裂了是事实。——咱们这里认为的是抗,抗!);) 为什么王献之采用这种极端的做法呢? 第一个原因是他们夫妻感情很好。 郗道茂与王献之是表姐弟,两人从小就感情不错。郗道茂是王献之向父亲求来的妻子,两人少年夫妻,情深意重,郗道茂生下的女儿,王献之取名为玉润,可见爱重,只可惜这孩子短命,夭折了,两人被迫离婚后,王献之写过一篇《奉对帖》,上书:“虽奉对积年,可以为尽日之欢,常苦不尽触额之畅。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,以之偕老,岂谓乖别至此。诸怀怅塞实深,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?俯仰悲咽,实无已已,唯当绝气耳。”伤心溢于言表。 王献之的遗言,也很感人,“献之遇疾,家人为上章,道家法应首过,问其有何得失。对曰:‘不觉余事,惟忆与郗家离婚。’”此生谁都不负,就负了表姐,哎。可惜的是这样的感慨,到死都没忘,还是输给了现实。 其次是王献之出身琅琊王氏,可不用通过驸马一条道求富贵。 琅琊王氏是什么样的家族呢?永嘉南渡,王氏是其中重要一支,公元317年,司马睿建立东晋,琅琊王氏是第一望族,有“王与马共天下”的说法,王氏势力最大的时候,朝中重要官员四分之三都是王家或与王家相关的人,在王氏眼里,没有谁能入得了眼。 琅琊王氏的风光,一直持续着,王献之时代虽然不如从前,但“不以王为皇后,必以王为宰相。”王氏是名门望族之首。王献之的兄弟众多,他的生活完全不用发愁,他可以随心所欲的生活。就算是他想当驸马,那也得他来挑啊。可是,新安公主一闹,这就不好了。他王家人,还要靠这个还能过下去?不能啊。谁敢逼他王家人做不想做的事情? 只是,王家族里有人,其他的王氏也仍然风光,可王献之的青年时代,他本家已经是走下坡路了。他没有办法再如王敦一样,逼着皇帝认罪,此时,他不愿意,他只能用自残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抗议。但是,他不愿意又能怎么样?他还能造反?就算他想,也不能搭上老小,所以最后他还是与前妻离了婚,与公主结婚。 为什么新安公主非得选他呢?一来是王献之名声很大,人也比较和善,不太爱说话,晋孝武帝选择人选时,看中的就是这样,他对办事人说,王敦啊桓温啊这样的算什么东西呢?他们一旦得势,就要干预皇家的事,要选驸马,就得选刘真长,王子敬(王献之)这样的,言外之意很明显,他没有野心,人长得帅,郗家也没落了好欺负,是最好不过的人了。咱们也约略可以感受到王献之的无奈吧。
关键字:
|